English

未来:在希望与恐惧之间

2000-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许多人带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科学,但也有些人也许会感到恐惧。有了这套书,你至少可以使自己做好准备去面对未来。

 ——摘自《未来预览丛书》

与人一样,富有个性魅力的书,无论置身何处都会吸引大众的眼光。这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引自英国的“未来预览丛书”(共5册:《太空城》、《未来世界》、《超人》、《太空旅行》、《地球危机四伏》,以下简称“预览”)正是属于那种看一眼就不能不注意到它的“个性之作”。这套书不仅概略地介绍了当前从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前沿知识,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人类未来的生活进行了一些推测和描绘。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描绘,引领我们思考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想象人类终极的未来。

整个来说,“预览”比较乐观的讨论了人类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显然,作者认为地球不太可能是人类唯一的栖息地,因此关于太空旅行、宇宙探索、地外文明等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登月到考察火星,从国际空间站到未来的太空城,从星际通信到最新的宇宙学假说,在强力的视觉冲击之下,你宛如乘坐在时间机器里,在未来与现实之间穿梭。另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也是这套书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作者考察了智能机器人出现的可能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人与机器结合的可能性等等。

然而乐观并不是“预览”唯一的基调。人类的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着,这一点,在时下与数百年前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勃兴时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人们当时那种对未来极度乐观的情绪和过度膨胀的自信心,如果说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话,也正在被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所代替。事实上,翻阅5个分册的“预览”,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但是,潜在着的忧虑和彷徨正像传染病一样在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中间流传开来。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点。

这种忧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力量不断增长,但是怎样运用这种力量的智慧却没有增长,这就使得人类的未来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和变数。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核战的阴云,前途未卜的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人类正在遭受着自己的强有力的挑战。这个最为常见的论调在“预览”中也有所反映,但是并不是重点。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知识的不断增加,人们所了解的世界也越来越广阔,古代通常归之于神的领地,一一进入人类的视野。对于古人来说,天灾人祸更多的只是向上天祷告,但是在现在,我们不能不自己把这些都扛到自己的肩上来,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承担起充当自己的上帝的责任。这是人类对未来彷徨无依的最终根源,也是“预览”所着力表现的。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太阳系或者说这个宇宙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根据估计,再过50亿年,太阳便将燃烧殆尽,而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说50亿年也不是一个很小的数,但这表明,我们仍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将来作好准备。(《地球危机四伏》P26~27)同样,我们也知道那些在天外飘来荡去的小行星或者彗星说不定就会“亲吻”上我们的地球,那时带来的也是毁灭性的灾难。虽然按照现有的理论计算表明这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件,但是这不意味着它一定不会发生——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65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地球危机四伏》P9)书中还提到,如果两颗中子星相撞,就会产生“伽玛射线爆炸”,其破坏能量是以彻底摧毁1500光年内的文明世界。下一次影响地球的伽玛射线爆炸将发生在3亿年以后,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地球危机四伏》P10~12)这些描述很难让我感到轻松,相反,我们将由此不得不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的真正意义。

这套书也有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对最近几年来广受关注的基因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虽然也提到DNA和克隆(《超人》P8~10),但在整套书中所占的份量是不够充分的。类似的是对网络的关注(只在《超人》P24~25中提到)。相反例子是,“预览”对有关太空的问题的关注有点过犹不及,比如外星人就多次提到(《太空城》P22~23、《地球危机四伏》P12~14),颇有重复之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